查看原文
其他

马叙伦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

北京民进 2024-04-21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6月7日,2023年高考如期而至。这项牵动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制度与民进先贤、著名教育家——马叙伦息息相关……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马叙伦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1952年11月,高等教育部成立,马叙伦又出任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到1954年10月离任为止,年逾六旬的马老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工作整整五年。五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不足12万人,发展到1954年的 25 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一倍多。

在党中央领导下,马老带领全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废除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了属于人民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教育制度。在部长岗位上的马老, 提出了一系列闪烁着真知灼见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为这项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贡献了一位老教育家的智慧和力量。



组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


1949年之前,全国处于战争状态,各类高校在层次和规模方面存在差异,采用统一招考的方式难度很大,各地高校招考方式主要有自主招考、联合招考、委托培养和推荐免试等方式,招考形式不一。有些高校一次招生未满,需要多次招生,而对于考生来说,可以报考不同的高校,出现了重复录取的情况。高考的生源有限,高校的多次招考无疑也造成人财物力的重复投入。

为此,教育部在1950年5月26日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关于高校招生的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1952年6月,出台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规定》,正式部署了1952年暑期的高校招考工作,将高考时间定在了8月15日-17日。自此,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正式确立,形成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模式。这项改革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伟大创举,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了高考大规模选拔人才的效率,也体现出了应有的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必须

密切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伊始,马叙伦就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把脉,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目的。1950年马老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我们的高等学校的目的应该是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基于这一目的,他阐述“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而首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经济建设乃是整个国家建设之本。”根据当时国家情况,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要为国家工业化服务。高等学校决不能重蹈过去所谓“为学术而学术”的覆辙,而应该根据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结合基本科学知识与专门技术知识,融合理论学习与业务实习,“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真才实学的、富有分析力和创造力的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要“向工农开门”


在旧中国,高等学校主要对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开放和服务,而广大贫困的工人,农民及其子弟很难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在马老看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是人民大众的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就必须面向工农群众,朝大众化方向逐渐发展。他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我们的高等学校从现在起就应该准备和开始为工农开门,以便及时地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大批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对此,他提出了两大举措:一是招生和教学向工农倾斜。1950年,他指示各高等学校,“注意招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与工农青年,进入自己的学校学习,并在他们入校以后,加以各种必要的帮助和关照。”二是高等学校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使之成为高等学校预备班。

由于实施了“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学生在高等学校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1951—1952学年,全国高等学校工农学生不足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到了1956—1957学年,这一比例却超过了三分之一。



思政课程应当是高校的必修课


马叙伦认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是要把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受欧美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毒害的旧的高等教育,彻底转变为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适合国家建设需要的新高等教育。”他提出,加强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以改造他们的思想,肃清高校中的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反动思想,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思想改造、理论学习与教学业务不是对立的,相反,只有思想提高并把它贯彻到教学业务中去,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够搞好。”马叙伦主张,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旧的高等学校后,应立即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三门课程),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共同必修课程。通过政治课及时事政策教育和参加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高校学生们的思想有了显著的进步,确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为祖国建设需要而学习的态度。


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1952年,针对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学校地区间分布不合理、师资设备分散、效率与效益低下、系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等问题,马叙伦提出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材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项专门人才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经过院系调整,工业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大学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我国高等工科学校基本建成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等主要工科专业比较齐全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比较配套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落后状况,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叠、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使高等学校能有效地为国家各项建设服务。


鼓励青年学生投考师范院校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青年学生投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一段时间内师资短缺问题比较突出。有数据统计,1951年起全国5年内需要小学教师100万人,中等学校教师13万人,高等学校教师1万余人,而1951年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仅有1349人,占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7.7%。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52年马老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关于动员学生投考师范学校的指示》,提出了一系列鼓励青年学生投身师范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联系并通过当地青年团、学生会、教育工会等有关团体,有效说服动员足够数量的学生投考各级师范学校,并鼓励青年团员起带头作用;二是通过当地报纸及有关刊物,做好升学指导,加大宣传,以鞭策和鼓舞青年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爱好,对当地干部或教员中对教育工作存在错误看法的典型事例进行批评;三是组织模范教师和模范儿童通过电台广播、座谈会、集会等各种形式向中学生进行动员;四是采取保送办法,具体规定所属中学保送投考师范学校名额,并指示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本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说服动员工作,完成保送任务;五是指示所属各级师范学校做好招生工作和新生入学工作,新生入校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解,并予以必要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安心学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教育系不再设在综合大学,而是全部调整、合并到师范院校中,同时形成了以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为发展重点的高等教育格局。

马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决定,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不畏艰辛,不辞辛劳,充分体现了这位饱经忧患、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家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


稿件来源:民进市委宣传处

作者:徐学军

编辑:韩洋、王峥峥





往期推荐

【主题教育—重履职、建新功】惠企纾困增动力  凝心聚力助发展──民进北京市委赴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调研

【主题教育—重履职、建新功】民进怀柔区工委“恒爱悦星”社会服务队开展“共享蓝天 欢乐童年” 主题活动

我身边的先进| 北京民进会员  苏丹教授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主题教育|大兴调研之风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民进北京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开展专家委员开讲活动






扫码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